内容页搜索

一、“三车”排灌

新中国成立前至建立初期,农田排灌主要靠“三车”(脚踏人力水车、水风车、牛力水车)。“三车”排灌效率低,一般脚踏人力水车日灌农田23亩,风力水车1012亩,牛力水车78亩。1954年,坛丘地区遇特大雨涝,靠“三车”排涝无济于事,将近四分之一的农田被淹。1957年,坛丘共有脚踏人力水车1975部、水风车8部、牛力水车350部,平均每户拥有水车0.35部。

1957年后,坛丘机电站购进装有抽水机的流动机船,排灌效率高,“三车”排灌逐年减少。1963年,坛丘共有“三车”372部,其中人力水车273部,牛水车72部,水风车27部。1975年“三车”数量降至36部。197610月,坛丘单独建立用电管理站后,农村普遍采用电力和内燃机动力排灌,只有少数零星圩在春季农田排灌期阶段性使用水车。80年代后,水车排灌退出历史舞台,全部使用机械排灌。

二、机械排灌

民国37年(1948年)夏天,大旱,严墓区合作社指导员吴毓骍向中国农民银行贷款一半,另一半分期归还,购进美国救济总署的1台七马力立式戽水机。新中国成立前,郎中东厍港陈有根家也有1台戽水机,新中国成立后没收,1954年,发大水时用这戽水机在湾兜里及其他低田里排水。1957年起农田排灌开始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柴油机,是年坛丘乡共有排灌机船5条,机船由乡政府委派专人管理,流动排灌。195912月,坛丘公社机电站成立,负责农田水利建设的指导和排灌站选址等工作。是年建成坛东、坛西、大谢、郎中4只联圩;排灌机船增至18条,动力70千瓦。

60年代,农村通电后,先后建造排灌站,部分农田采用电力排灌,距排灌站较远的偏僻圩头仍依靠流动机船,完成排灌任务。1969年,坛丘共有电力排灌站23座,电机动力841千瓦;柴油机流动机船11条,动力259千瓦。1979年,有电力排灌机房41座,1353千瓦;柴油机35台,1221.50千瓦。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全公社建造机房43座,动力1314千瓦。但由于当时电力条件的限制,排涝站的建设较缓慢。进入90年代,重点建设以排涝为主的泵站。1991年,改造更新坛西机房和大谢联圩包围2座机房的设备。1995年,新建庄浜排涝站。至1999年,坛丘共有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14台,325千瓦,农用水泵114台。

4-17    19621999年坛丘镇(乡 公社)农田排灌机械动力情况表

年份

总动力

其中

农用水泵(台)

电动机

柴油机

千瓦

千瓦

千瓦

1962

15

566

12

501

3

65

1963

23

769

15

558

8

211

1964

33

964

22

705

11

259

1965

34

974

23

715

11

259

1966

37

1057

26

798

11

259

1967

38

1067

27

808

11

259

1968

40

1100

29

841

11

259

1969

40

1100

29

841

11

259

1970

40

1100

29

841

11

259

1971

42

1235

31

976

11

259

21

1972

42

1235

31

976

11

259

48

1973

43

1259

33

1012

10

247

56

1974

45

1295

35

1048

10

247

68

1975

52

1485

40

1138

12

347

74

1976

66

1789

42

1174

24

615

71

1977

74

1942

45

1233

29

709

78

1978

75

2064

45

1233

30

831

85

1979

84

2574

49

1353

35

1221

161

1980

99

2695

50

1372

49

1323

156

1981

106

3163

53

1540

53

1623

154

1982

106

3174

50

1314

40

672

151

1983

106

3174

50

1314

40

672

154

1984

106

3174

50

1314

40

672

262

1985

108

3236

50

1314

40

672

227

1986

148

911

142

847

6

64

108

1987

116

472

107

382

9

90

110

1988

118

356

109

290

9

66

114

1989

74

204

73

195

1

9

25

1990

78

219

77

210

1

9

78

1991

82

231

81

222

1

9

84

1992

88

254

87

245

1

9

88

1993

89

258

88

249

1

9

89

1994

90

263

89

240

1

9

90

1995

94

276

93

267

1

9

94

1996

97

289

96

280

1

9

97

1997

99

297

98

288

1

9

99

1998

102

308

102

308

102

1999

114

325

114

325

114

三、排灌沟渠

新中国成立前至50年代初,坛丘地区的农田沟渠分布杂乱,不成系统,排灌矛盾突出。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筑旱渠(进水渠),开挖水渠(出水渠),解决农田排灌不畅的矛盾。1959年,建成坛东、坛西、大谢、郎中4只联圩后,农田排灌及时,农业生产有了保障。

60年代初,结合平整土地,田间渠道采用干、支两级渠道布置,均为半挖半填式,渠线短、断面小、占地少、输水快、灌溉及时,1964年,推行排灌两用渠。进入70年代后,田间沟渠要求配套,排灌分开,具体做法为每一区域圩田修筑一条总灌溉渠(俗称旱渠),旱渠的深、宽度要根据各圩头的面积及供水量而定。旱渠与田块之间有隔水沟渠(俗称回水沟),防止旱渠漏水而无法田间管理,回水沟接通总排水沟,总排水沟接通河道。每年冬春农闲季节全面疏通田间沟渠,确保第二年排灌畅通。